杏彩体育全国服务热线: 400-600-2092

杏彩体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机枪的服役和使用

  德国弹链供弹的MG.34和MG.42机枪实际上是第一批“通用机枪”,既可作为机枪和重机枪使用,也

订购热线:400-600-2093

返回列表

产品参数

  德国弹链供弹的MG.34和MG.42机枪实际上是第一批“通用机枪”,既可作为机枪和重机枪使用,也可安装在装甲车辆上。它们一直生产到纳粹德国投降,并被德队积极使用。由于其高战斗、使用和维护性能,第三帝国开发的机枪在战后被超过三十个国家装备或作为预备役。

  在一些国家,基于MG.42或使用其一些结构设计,开发了自己的独特机枪,其零件、部件和弹药与德国原型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造的德国机枪以及它们的战后后代在许多武装冲突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并将在未来几十年内保持在役。

  毫无疑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的德国机枪是MG.34和MG.42。然而,在第三帝国武装部队中还拥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国内和国外生产的机枪。本文将不讨论在其他国家捕获或购买的战利品样品,只讨论在德国开发的机枪。

  MG.08(德语:Maschinengewehr 08)是德国在1908年装备的一种水冷式机枪,是海勒姆·马克沁系统的德国版本。该枪全重64公斤,全长1185毫米,理论射速为500-600发/分,初速为约800米/秒。

  由于水冷式机枪过于笨重,且需要为小型步兵部队配备手动机枪,因此在MG.08的基础上,德国又开发了两种减重型号:MG.08/15和MG.08/18。其中,MG.08/15采用水冷式枪管,产量较大;MG.08/18采用空冷式枪管,由于战争结束,产量较少。

  尽管到了1939年9月1日,MG.08和MG.08/15已经过时,但德军部队和仓库中仍有超过4万支这样的机枪,并与其他型号一起在战场上作战。

  很明显,德国“马克沁”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的,因为当时缺乏现代机枪。不过,MG.08和MG.08/15有一个无可争议的优点。其可靠的(尽管有些笨重的)水冷式设计允许进行持续射击而不会导致枪管过热,这在MG.34和MG.42方面就有所逊色。

  由于从德意志帝队继承下来的机枪过于笨重,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开发了几种新型步兵机枪,这些机枪更符合机动战争的军事思想。第一种被装备的型号是1931年采用MG.08自动原理的机枪MG.13。

  MG.13机枪是德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研发的一种通用机枪,主要用于取代一战期间的MG08/15重机枪。该枪采用风冷式枪管,全枪长1340毫米,战斗全重13.3千克,最大射速可达600发/分。弹匣供弹,可使用25发或75发弹匣。

  MG.13机枪在性能上较MG08/15机枪有明显优势,射速更高、重量更轻、携行更方便。但该枪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结构复杂、更换枪管时间长、生产成本高。此外,军方也不满意其弹匣供弹方式,认为增加了携行重量,降低了战斗射速,不适合用于阵地射击。

  因此,MG.13机枪的生产数量并不多,仅在1934年之前小批量生产。但该枪仍被出口到一些国家,并在二战期间继续使用。

  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研发了一种改进型通用机枪,该枪采用弹链供弹,可用于手持、架设或防空作战。该枪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MG34机枪。

  MG.34机枪还用于装甲车辆的球形安装和各种炮塔。这种统一简化了供应和训练部队,提供了很高的战术灵活性。

  MG.34的自动机工作原理是通过短行程枪管后坐力,闭锁由带有旋转杆销的闭锁机构完成。MG.34在手持状态下,不带弹药重量不到12千克,长度为1219毫米。第一批生产的MG.34的射速为800-900发/分。然而,根据战斗经验,通过使用质量较小的闭锁机构,MG.34/41的射速提高到1200发/分。

  如果枪管过热,可以快速更换。每发射250-300发后,应更换枪管。为此,套件中配备了两个或三个备用枪管和一个石棉手套。

  安装在三脚架上的机枪使用150发(Patronenkasten 36)或300发(Patronenkasten 34和Patronenkasten 41)的盒式弹链供弹。在手持状态下,使用50发的圆柱形盒式弹链(Gurttrommel 34)。还具有弹匣供弹的选项:在机枪上,弹链传动机构的箱盖被替换为带有75发双联鼓形弹匣Patronentrommel 34的盖子,该弹匣的结构与手动机枪MG.13和航空机枪MG.15的弹匣相似。弹匣由两个连接在一起的鼓组成,其弹药轮流供给。从鼓形弹匣供弹时,射速更高,但这种型号在部队中没有流行起来。鼓形弹匣不受欢迎,因为它们对污染高度敏感且难以填充。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带有50发圆柱形盒式弹链的机枪。

  MG.34机枪很受欢迎,但部队一直缺乏这种机枪。尽管MG.34具有所有优点,但它却复杂且昂贵,这在武器装备局步兵武器部门的专家在开始批量生产之前就指出了。在东部战线对零件的磨损和润滑状态非常敏感,而要进行正确的维护,需要高素质的射手。

  新的通用机枪的研发是在MG.34列装后不久启动的,1938年,Johannes Großfuß金属和涂料厂提供了自己的样品。结构完善和准备批量生产花了几年时间,经过严格的部队试验,机枪于1942年被列装,命名为MG.42。

  MG.42 的自动机工作原理是通过枪管短后坐力,闭锁由滚轮式闭锁机构完成。采用滚轮式闭锁机构取代 MG.34 的转轮式闭锁机构,可以显著提高射速而不影响可靠性。与之前的型号一样,长时间射击时枪管会过热,需要更换。MG.42 的生产广泛采用了冲压和点焊技术,降低了成本和制造工艺复杂性。为了简化结构,MG.42 取消了从任何一侧供弹、弹匣供弹和射击模式选择器。与 MG.34 相比,MG.42 的成本降低了约 30%。制造 MG.34 需要约 49 千克金属和 150 小时人工,制造 MG.42 需要约 27.5 千克金属和 75 小时人工。

  根据美国资料,德国投降前生产了超过 57 万挺 MG.34 和超过 42 万挺 MG.42。反法西斯联盟的盟军缴获了至少 7 万挺德国机枪。

  苏军队作为战利品缴获了至少 1500 挺 MG.08 和 MG.08/15 机枪。中国在接收德国机枪方面没有遇到任何问题。在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德国向中国供应了 MG.08 和 MG.08/15 机枪。从 1935 年开始,汉阳兵工厂根据从德国购买的文档,开始生产 24 式机枪。

  中国版本的 MG.08 重机枪配备了高射瞄准镜、可伸缩的防空三脚架和肩托,射速提高到 650 发/分。

  尽管在 1960 年代末,德国的“马克西姆”已经是陈旧的古董,但这种机枪仍被美军从越南手中缴获。

  1941 年 6 月,芬兰拥有超过 1000 挺 MG.08 机枪,并一直装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它们被移交给储备。到 1951 年,储备中还有 620 架,并在 1960 年代初被最终报废。

  MG.13 手持式机枪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们在欧洲由西班牙和葡萄牙军队装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MG.34 和 MG.42 再次投入战斗。德国机枪被双方在 1946 年至 1949 年希腊内战期间使用。

  在 1948 年,以色列从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约 25,000 支和超过 5,000 挺机枪,这些机枪使用 7.92×57 毛瑟弹。

  以色列主要使用在战时由 Waffenfabrik Brünn(德国人对 Zbrojovka Brno 的称呼)工厂生产的 MG.34。到 1970 年代中。